PG新闻
News
新质科创家最新消息:在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产品发布会AI生命舱展区,华西精创医疗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简称“华西精创”)的具身智能A2上肢康复机器人、H2手功能训练机器人、智能中医舌诊仪等产品悉数亮相。这间仅成立3年就孵化了9个AI医疗团队的企业,目前已拥有两家子公司,其中一家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3D医疗高速打印系统,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居于全球领先地位。
华西精创由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李康、上海交大顾力栩教授、中科大潘挺睿教授以及多年深耕央国企项目管理的孙淼博士等人推动成立,依托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支持,形成了“医教研产”的创新格局,目前有20多个项目在孵。
孙淼的创业故事始于对医工交叉领域的执着追求。作为电子信息博士,他曾在央企和国企研究院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多年来,孙淼始终心系医工交叉的创新可能性。“国内医疗器械领域与国外的差距,恰恰是我们的机会。”孙淼坦言,国外高价医疗器械的垄断,让他看到了国产研发的广阔空间。
2021年,成都高新区启动“岷山行动”,发布了13项“卡脖子”技术榜单,其中“医疗机器人”方向吸引了国内外顶尖团队的激烈角逐,孙淼与团队抓住这一契机,在李康教授带领下,与院士团队、国际名校教授团队同台竞争,最终,初创团队用“临床需求驱动”的技术方案打动了评委,脱颖而出并获得近亿元资金支持,并于2022年联合华西医院共同成立了华西精创,国内首个聚焦有源医疗器械的新型研发机构就此诞生。
据孙淼回忆,虽华西精创初创团队以六分之一的比例“出圈”,却也难免遇到创业初期的瓶颈。据他介绍,创业初期人才紧缺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让公司越变越好,华西精创团队通过“项目练兵”模式,招募应届生并依托临床项目实战培养,逐步构建了人才梯队。
产业链短板也是刚成立的华西精创面临的一大问题。据孙淼介绍,成都在生物医药领域以制药见长,但有源器械上下游资源薄弱,尤其是精密加工与材料供应链薄弱,需要与沿海地区进行合作。华西精创通过联合本地高校和科研机构,自建公共技术平台,逐步补足短板。
政策、资本和上下游资源的协同支持也成为华西精创的加速器。成都高新区的前瞻性政策提供了资金和资源倾斜,社会资本则助力孵化项目度过研发初期。“政府的支持和资本的耐心,让我们有机会从0到1完成技术落地。”孙淼感慨。
采访过程中,孙淼带领新质科创家来到一个明亮的展厅。医疗3D打印系统、智能中医诊疗系统、介入手术机器人、手术导航系统、处方级康复机器人、消费级康复机器人、医疗传感设备、智能数字骨科器材......各式各样的医疗器械被陈列在展厅的各处。
孙淼描绘了一个场景:“过往人们骨折过后,笨重、不透气的石膏在炎热的夏天让患者苦不堪言,由我们的子公司研发的3D打印外固定支具,在医生扫描患处后仅用20分钟便能完成定制。”
新质科创家获悉,智能3D医疗高速打印系统由华西精创孵化的子公司成都精创浩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精创浩达”)研发。精创浩达的技术团队由原华西医院放射科专家领衔,如今,这款产品已进入全国200余家医院,远销东南亚。
华西精创采用“研究院+子公司模式,将成熟项目孵化为独立子公司,华西精创作为股东提供品牌背书和资源支持。“我们不是传统孵化器,而是以合伙人的姿态,采用“项目孵化-独立运营”运作机制与团队共同成长。”据孙淼介绍,成熟产品孵化为子公司后,可保留自身品牌标识,“华西精创孵化”或联合LOGO将同时标注。通过母品牌背书+子品牌独立的方式,让其孵化的品牌“统一性”“独立性”性兼得。
孙淼强调,目前,华西精创已孵化9个团队,产品管线涵盖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智能3D医疗高速打印系统等20余款产品。2024年,华西精创完成首轮融资。
华西精创的另一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平台+产品矩阵”的双轮驱动。其七大技术平台覆盖多模态数据融合、智能感知、精准导航等领域,包括机器感知与医疗穿戴平台、有限元分析平台、人机交互具身智能平台、手术导航和医学人工智能、公共技术平台、机器人机电系统平台、医疗机器人科普研学
孙淼强调:“医工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让临床需求直接驱动技术研发。”华西精创的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尤为突出,通过整合医学影像、生物力学等多维度数据,手术机器人可实现更精准的病灶定位与手术规划。
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实践,华西精创成功突破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如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冷凝固化无支撑打印技术等。“我们的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现在在全球都没有竞争对手,使用的材料是生物可降解的,能够做到快速、精准和环保。”孙淼介绍,这些技术的突破不仅提升了公司产品的技术水平与市场竞争力,还为公司赢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成长空间。
孙淼是学工程出身,他深谙医工结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我希望我能多做一点自己能够认可的事儿,创业初期我就立下了医工结合的愿景,通过我们的专业,来做成一些事儿,把这些资源都用起来,将喜欢和擅长相结合。”
在孙淼看来,医工结合是推动医疗器械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加强医学与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可以推动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应用拓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华西精创一直将医工结合作为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并持续加大在该领域的投入力度。
在传统医工结合的模式中,医生只是“提需求的人”。但在华西精创,规则被彻底改写。“我们孵化的项目子公司,在产品定义上,由临床专家占据决策权。“孙PG电子淼强调,医工结合需以临床需求为驱动,以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为例,该技术通过将多种类型的数据进行有机融合与分析处理,为医生提供了更加全面、准确的诊断与治疗依据。如手术机器人通过整合CT、超声、力学传感器数据,辅助医生实现“可视化手术”,可以降低经验依赖。
目前,华西精创孵化的项目大多由医生提出临床需求并参与研发,确保产品临床适配性,避免技术与市场脱节。新质科创家获悉,华西精创将医工结合理念深入贯穿于公司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之中。通过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引入临床专家参与产品研发与测试工作等方式不断提升产品的临床适用性与市场竞争力。同时,公司还注重培养医工交叉型人才队伍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这种“临床需求-技术研发-产品落地”的闭环,让华西精创成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标杆。
2024年,华西精创的康复机器人已在多地医疗机构试用,上下游合作网络正紧密搭建: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与医疗器械企业共享供应链资源,形成技术研发与产业转化的协同生态。孙淼指出:“产业链协同对技术型企业而言,既是降本增效的路径,更是突破创新边界的桥梁。”孙淼表示,华西精创团队瞄准的是康复医疗、精准手术等蓝海市场。“我们找到的是更适配中国国情的路径,中国医生日均手术量是美国的3倍,产品必须‘即插即用’,针对这一块来说,迎接华西精创的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机会。”
谈及未来,孙淼勾勒出清晰的路线图:“今年年内我们争取让4到5个医疗器械二类证落地,医疗器械三类证也在积极推进,届时会和大家分享喜讯。我们想把华西精创打造成国内一流的医疗器械的初创转换平台。把各方资源加入到我们孵化的公司,每年保证至少1500万的研发投入,进一步实现医工结合。”
孙淼透露,华西精创今年下半年将成立天使轮基金,加大对项目孵化的支持力度,其子公司精创浩达将在未来合适的时机推动IPO计划。
从揭榜 “岷山行动” 到孵化多个明星项目,华西精创的成长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创业史,更是中国医工融合创新生态的缩影。“医疗科技领域的创业者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扎根临床、敬畏技术,以超乎常人的韧劲守住初心,才能在长跑中突围。”孙淼表示。
2021年,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孵化成立了新型综合研发机构“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研究院主体于2022年3月成立华西精创医疗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总投资数亿元,拥有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专家团队,行业前沿的核心研发设备及公共技术平台。主要开展医疗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研发,突破医疗机器人中配准与空间映射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以及人机交互技术等技术瓶颈,目前已落地20余个项目。华西精创特别委托科创四川新质科创家团队面向全国寻找→
产业基金:华西精创计划联合政府与社会资本设立专项产业基金,重点扶持成都本地医疗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基金优先支持具备精密加工能力且适配医疗行业需求的上游企业,推动供应链从珠三角向成都转移,同时强化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协作,共建医疗精加工技术平台,全面提升区域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欢迎有意向的投资人、合伙人联系新质科创家。
股权融资:华西精创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及风险资本,通过股权融资为孵化项目注入资金与资源。现子公司精创浩达销量成绩亮眼,计划未来几年IPO,有意向的企业、投资机构欢迎联系新质科创家。
上下游合作:华西精创通过技术赋能、标准输出与联合研发,推动传统制造企业向医疗领域转型。构建以华西精创为核心、计划构建“本地研发-本地生产-全国辐射”的闭环产业生态,欢迎有资源、有想法的科研团队、机构、个人联系新质科创家。研究机构和企业,通过迈科康和依思康进行产学研深度结合,推动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落地。期待与志同道合的伙伴携手,共同为提升全球公共卫生安全贡献力量。